本文目錄一覽:
岳陽樓描寫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背靠古老的神農大山,面向煙波浩渺的洞庭湖,與湖對岸的君山遙相呼應,風光無限。岳陽樓高聳入云,氣勢恢宏,整個建筑呈現出一種古樸而莊重的風格。在陽光的照耀下,它的琉璃瓦屋頂閃耀著金光,更顯得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筑物之不凡。
夕陽下的岳陽樓,陽光照射進窗戶,形成了美麗的景象,倒映在深潭中,宛如赤玉般的壯觀。我懷著無限惆悵,望著即將逝去的春天,窗外的湖水流入西江,帶走了我所有的思緒。這是唐代詩人元稹的《岳陽樓》。
岳陽樓外貌描寫如下:時常有小船來來往往,像蠅頭小字,附著在白練似的溪流上。中午時分,風漸漸大起來,湖水有汩汩的聲音。原文一:游之日,風日清和,湖平于熨,時有小舫往來,如蠅頭細字,著鵝溪練上。取酒共酌,意致閑淡,亭午風漸勁,湖水汩汩有聲。千帆結陣而來,亦甚雄快。
岳陽樓描寫如下:錢起《岳陽樓記》原文及其賞析 原文:洞庭湖之濱,有一樓臺,乃岳陽城中勝景也。樓臺峙于江澤之上,氣勢非凡。樓分為三層,下層環抱著碧綠的水面,中層矗立在湖岸邊,上層高聳入云。從樓上俯瞰,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如何賞析杜甫的登岳陽樓?
賞析: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以往一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注重詩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登岳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范。
賞析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麗,表現手法變化多樣。首聯敘述,交代登樓緣由;頷聯描寫,繪制宏闊壯觀圖景,又運用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尾聯又運用了抒情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同時作品內容和感情兩方面都有大跨度的跳躍。
登岳陽樓: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是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詩人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時間跨度與空間范圍的擴展,使得整首詩的意境深遠。全詩運用賦法,不重局部形象,而追求整體意境的創造,達到了情感直擊人心的藝術效果。總的來說,《登岳陽樓》以其廣闊深遠的意境,雄渾悲壯的風格,成為了杜甫詩作中的瑰寶,展示了他深厚的詩學造詣和深沉的人文關懷。
賞析:《登岳陽樓》主要是塑造了詩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這種感情與個人遭遇的悲慘、個人抱負的不能施展,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詩在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人種種矛盾之中,顯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動人。原文: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對比杜甫的《登岳陽樓》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登岳陽樓》是唐代詩人杜甫于大歷三年(768年)創作的一首五律。這首詩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詩人在作品中描繪了岳陽樓的壯觀景象,反映了詩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兩篇都寫了岳陽樓周圍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懷的方法。兩篇的開頭都交代寫作原因:《登》是慕名登臨而作,《記》是應約有感而發。兩篇中間都是寫景。《登》:“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氣魄宏大,意境廣闊。《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也有著同樣的氣勢。
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創作背景是在宋朝的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貶居鄧州,此時他身體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從湖南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并附上《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一口答應,但是范仲淹其實沒有去過岳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