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言志詩句精選
- 2、舍生取義的歷史故事
- 3、“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出處
- 4、歷史上舍身取義的名人盤點
- 5、舍生取義的典范人物
- 6、哪位英雄曾用生命喚醒民族意識
言志詩句精選
1.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揚子江》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表》2.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滿江紅》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書憤》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青松》 陳毅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3. 托物言志的古詩詩句有:《山行》、《白梅》、《劍客》、《畫雞》、《詠菊》。
《山行》唐朝·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4.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舍生取義的歷史故事
1. 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擋住了敵人的槍口。
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
譚嗣同,為變法舍生,喊出“我以我血薦軒轅”。
史可法,不畏強暴,抗清被俘,不屈而死。
文天祥,祖國滅亡,兵敗被俘,南面拜君后從容就義。2. 舍生取義的人物和事例:伯益、叔齊
伯益、叔齊是商湯時期的孤竹國國君的兩位皇子,
他們兩人爭著不愿當國王,逃到山里做起了隱士。3. 邱少云寧愿火燒也不愿暴露目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項羽為有愧于山東父老自刎于烏江之畔,寧肯站著死也不肯跪著死
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國。4. 林覺民 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
林覺民率敢死隊沖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
喻培倫胸前掛滿一筐炸彈,沖鋒在前,彈盡力竭,后被俘,英勇犧牲。5. 譚嗣同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 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
“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出處
1. “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的誓言,出自于魯迅詩作《自題小像》。
2. 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自題小像》中的一句,
全詩如下: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3. 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的誓言。
出自于魯迅詩作《自題小像》。
全詩: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自題小像》這首詩感情強烈,雄健激昂。4. 是魯迅先生的誓言。“我以我血薦軒轅”出自于魯迅詩《自題小像》。
詩本無題,系魯迅于1903年在日本東京弘文書院求學時,
剪辮題照,贈給他的摯友許壽裳的。歷史上舍身取義的名人盤點
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擋住了敵人的槍口。
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
譚嗣同,為變法舍生,喊出“我以我血薦軒轅”。
史可法,不畏強暴,抗清被俘,不屈而死。
文天祥,祖國滅亡,兵敗被俘,南面拜君后從容就義。文天祥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杰。
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陸秀夫(1235年-1279年),字君實,楚州鹽城縣(今江蘇省鹽城市)人, 南宋民族英雄,陸秀夫20歲時(南宋寶祐四年)與文天祥同登進士榜。
譚嗣同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
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
年僅33歲。文天祥(寧死不屈);鄧世昌(壯烈殉國);張自忠(血灑疆場);
劉胡蘭(英勇就義);黃繼光(舍生取義);屈原(以身殉國)。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舍生取義的典范人物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文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么作用?(3分) 古往今來,有許多“舍生取義”的志士仁人,請你舉出一例,并簡要說說他(她)的事跡。
(不超過20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