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意思出處及全詩賞析
此句源自南朝劉勰的文學理論巨著《文心雕龍》,全文如下:“夫神思方運,萬涂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這句話描繪了當人們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情感與景色相互交融,心靈得到升華的境界。
這句話意味著,當我們登上高山,眼前的景色如同情感一般,充滿了整個視野;當我們面對大海,內心的想象如同海浪般洶涌澎湃,這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一種情感與自然交融的哲學表達。
全詩賞析:這首詩通過“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描繪,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詩人以登山、觀海為切入點,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哲理。
描寫登山的古詩詞
1. 宋朝王之望的《再和制帥·用盡登山力》:“用盡登山力,方知行路難,孤峰寧久駐,半嶺敢求字,遠目窮千里,危腸攪百酸,川原忽開豁,岐路正平端。”
2. 唐朝李頻的《秋日登山閣》:“蒼蒼山閣晚,杳杳隙塵秋,偶上多時立,翻成盡日愁。”
3. 唐朝杜甫的《登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欲登高壯觀,萬里送秋行,煙霞浮野立,云海蕩心清,登高壯觀處,心境豁然開朗。”
4. 清朝姚鼐的《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神思方運是什么意思?
“神思方運”指的是在想象活動初啟時,萬千思緒如泉涌般涌現,既要遵循寫作的規則,虛構意象,又要對模糊的形象進行精細的刻畫,想象登山,則滿眼皆是青山;想象觀海,則溝壑間仿佛全是大海,這實際上是想象的一種比喻。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出自哪里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出自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這句話描繪了當人們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情感與景色相互交融,心靈得到升華的境界。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這句話是誰說的?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這句話出自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這句話描繪了當人們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情感與景色相互交融,心靈得到升華的境界。
“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出自那里,何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出自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自身才華的自信,詩人認為,自己的才華與大自然的風云相比,同樣具有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