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竹記》的創作背景及其理解
1、在《養竹記》中,竹子以其根的堅實、身的挺直和心的虛空,成為了君子品格的象征,竹子的根深固,象征著君子堅定不移的品格;其身挺直,代表著君子正直無私、不隨波逐流的性格;而心的虛空,則寓意著君子虛懷若谷、不斷吸收新知識的品質。
2、《養竹記》的第一節開門見山,通過詠物托意,展現了竹子的獨特魅力,第二節則描繪了作者在長安的居所中發現一叢被破壞的竹林,對竹子“本性猶存”的憐惜,以及對病竹療愈過程的細致描述。
3、養竹記》的創作背景,有觀點認為,白居易在唐貞元年間出仕,卻因官職低位、不受重用而心生抑郁,這種情感恰好借由關相國亭中的翠竹抒發,表達了他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養竹記》所表達的白居易思想
1、白居易在《養竹記》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以竹子為載體,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缺乏對人才重視和愛護的憂慮,通過竹子的特性,他倡導君子應如竹一般堅守美德,砥礪名行,無論順境逆境都能保持一致。
2、文章中,白居易以竹子的根深固、性直、心空、節貞為例,寓意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認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視竹為庭中必備,以竹自比,寄寓高潔品格。
3、白居易在《養竹記》中描繪了竹子與賢者相似的特性,以此寓言道德修養的重要性,竹子的根深固、性直、心空、節貞,分別象征著堅定的德行、正直的人格、虛懷若谷的道心和持節不移的志向。
“竹似君子”的出處
1、“竹似君子”出自白居易的《養竹記》,這句話表達了對竹子品質的贊美,認為竹子具有君子的品格。
2、唐代劉禹錫的《庭竹》中也提到“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贊美竹子具有君子的美德,無論身處何地都適宜。
3、丁文江的《嘲竹》中則提到“竹似偽君子”,認為竹子外表堅實,內心卻空虛,以此諷刺那些外表正直、內心卻虛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