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日本關原之戰
1、關原之戰(日語:関ヶ原の戦い、日本陸軍參謀部出版書籍使用關原之役)是日本廣義的戰國時代晚期或安土桃山時代發生于美濃國關原地區的一場戰役,交戰雙方為德川家康領下的東軍以及石田三成領導組成的西軍。
2、關原之戰不僅是日本戰國史上最大的激戰,也是日本史上中世和近世的分水嶺。
3、這是日本武將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后為奪取其全國政權而蓄意挑起的一次戰爭,于1600年在美濃國的關原(今歧阜縣不破郡)進行,故史稱關原之戰。它在日本早期的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萬歷三大征朝鮮戰爭到底誰贏了?日本真的輸了嗎?
1、可以說,萬歷朝鮮戰爭的最大贏家是德川家康。朝鮮沒有t贏了,東西白搶了,領土守住了,但除了土地什么都沒留下。這場戰爭隨著豐臣秀吉的死亡和日軍的撤退而結束。
2、鳴梁海戰,發生在明朝萬歷三大征的朝鮮戰役期間,作戰雙方是朝鮮海軍和日本海軍,大明水師并未參戰。至于鳴梁海戰的結果么,可以說雙方都勝利了,而最終的勝利方應該是大明朝的明神宗。
3、認為萬歷三大征掏空了明朝國庫,其實萬歷三大中的花費并不是很多,總共也不過2000余萬兩。這里面的。朝鮮戰爭算是花費最多的,但平均下來一年也不到200萬兩。
豐臣秀吉侵朝,為何不派德川家康上陣,消耗其力量?
1、搞清楚德川家康不是敵人后,秀吉為什么不派家康去朝鮮呢?其實,豐臣秀吉是有想派德川家康去朝鮮的,但是這口鍋主要還是得甩在入朝明軍的身上。
2、日軍勝:德川軍大敗,這確實很好的結果,但是對于戰場指揮官的要求很高,畢竟除了打敗明軍外還需要“打敗”德川軍。可如果德川軍真的這么好被算計,那也就不是豐臣家的威脅了。
3、我覺得豐臣秀吉沒有干掉德川家康是有兩個原因的。一方面是因為德川家康他們的表面工作做得特別的好,對豐臣秀吉特別的忠誠。另一方面是因為德川家康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家族,豐臣秀吉一時半會兒也滅不了他們。
4、德川家康為了繼續做大,便準備與織田信長聯姻,在他的求娶之下,織田信長把自己的女兒德姬嫁給了德川信康。按照當時織田信長的實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德川信康就相當于駙馬爺。
5、其次,也是最主要的!豐臣秀吉不希望德川家康在朝鮮,甚至在未來與明朝的戰爭中立功。從元朝入侵日本開始,日本就相當看不起中國軍隊的實力,并時常派遣浪人去中國沿海騷擾,而他們就成了倭寇的先輩。
6、豐臣秀吉為何不殺德川家康,究其原因,在于日本當時的政治體制是幕藩體制,或者叫幕府體制。即一個中央幕府,下邊有很多小藩國,即大名。各藩國雖聽命于中央幕府,但是各自為政,擁有土地和兵權。
明朝的萬歷三大征是指哪三次戰爭?分別有什么樣的結局和影響呢?
1、在1592-1600年的時候,他發動三次大規模軍事征討,被稱作萬歷三大征。按照時間順序的話,這三場戰役分別為平定日本豐臣秀吉入侵的朝鮮之戰役,平定哱拜叛亂的寧夏之戰役,和平定楊應龍叛亂的播州戰役。
2、在大明萬歷年間,發生過三次較大規模的對內對外戰爭,分別是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討寧夏叛將哱拜之戰,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抗倭援朝之戰和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的播州之戰。
3、包括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和播州之役的萬歷三大征,雖說這是三次戰役卻歷經了連續的八個年頭。從萬歷二十年的寧夏之役開始,直到萬歷二十八年播州之役結束。
4、萬歷三大征,是指明神宗萬歷年間,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東北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5、萬歷三大征指明神宗萬歷(1573-1620年)年間,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6、萬歷三大征指明神宗萬歷(1573—1620年)年間,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