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神疑鬼的含義及典故
“疑神疑鬼”這一成語,意指對事物過度懷疑,形容人疑慮重重,難以信任他人,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生動的故事背景。
【基本釋義】“疑神疑鬼”原指對神鬼之事過度懷疑,后引申為對一切事物都持懷疑態度,這一成語描繪了一個人多疑、敏感的心理狀態。
【典故來源】成語出自清代黃景仁的《蘄口曉發》詩:“觸舟或是黃熊精,拔劍欲絕蒼光駕,疑神疑鬼心不驚,順流鼓吹天平明。”詩中描繪了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怪異之事,但他并未因此驚慌失措,反而保持冷靜,表現出堅定的信念。
【成語演變】“疑神疑鬼”一詞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多次出現,如明代徐光啟的《欽奉明旨條畫屯田疏》中提到:“蓋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此句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神秘現象的過度懷疑。
【古文釋義】在古文中,“神”與“鬼”分別指代神秘的事物和超自然現象,而“疑”在“疑神疑鬼”中的原義是副詞,表示好像、如同之意?!耙缮褚晒怼痹诠盼闹械暮x為對神秘事物過度懷疑。
【現代用法】在現代漢語中,“疑神疑鬼”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對未知或可疑事物時,過于敏感、多疑,缺乏信任和判斷力。
【“疑神疑鬼”這一成語生動地描繪了一個人多疑、敏感的心理狀態,提醒我們在面對未知和可疑事物時,要保持冷靜、理性,避免過度懷疑和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