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中國歷代繪畫簡介(四):畫像石、畫像磚
屬于東漢早期的作品以肥城欒鎮村張氏墓畫像石和長清孝山堂郭氏祠為代表。前者是東漢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由石工王次所作,刻有攻戰、漁獵、樂舞、宴饗以及女媧伏羲等畫像,單線陰刻,部分畫面稍向下凹,線條流暢,畫面工整。
出土于成都羊子山1號墓、現藏于重慶市博物館的《出行、宴樂畫像石》是四川漢畫像石的優秀代表作品。畫像磚是秦漢時期的一種建筑裝飾構件。從秦漢至西漢初期,畫像磚多用于裝飾宮殿衙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裝飾墓室壁面;到了東漢時期,畫像磚藝術達到了鼎盛。
畫像磚的形制有兩種,一為邊長 40cm 左右的方形,一為長 45cm 左右、寬 25cm 左右的長方形。分布地區主要是四川,偶見于河南等地。根據出土情況,畫像磚可分為成都、新都區,和廣漢、德陽、彭縣、邛崍市、彭山縣、宜賓等地兩種類型。
分布地區 畫像石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陽、鄂北地區,山東、蘇北、皖北地區,四川地區,陜北、晉西北地區。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豐臺,浙江杭州,陜西邠縣也有發現。畫像磚則以四川地區和河南地區最為著名。 題材范圍 漢畫像石的題材廣泛,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狀況、風土民情、典章制度和宗教信仰。
畫像石是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圖像的石刻藝術,盛行于西漢至唐,多見于墓室、祠堂,在雕刻手法上與畫像磚相似,有陰線刻、淺浮雕和凹雕等。主要分布在山東、四川岷江流域、河南南陽、山西、陜西、江蘇、安徽等地。
漢畫像石的藝術特色是
1、由畫像石、畫像磚以及瓦當等反映出的漢代藝術盡管粗重笨拙,卻心胸開闊、氣派雄沉,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種整體性的力量和氣勢,是后代藝術難以企及的。
2、構圖獨特 畫像石的構圖具有特色,既遵循了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又通過巧妙的雕刻技法,使得畫面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風格質樸厚重 畫像石的雕刻風格質樸厚重,線條勁健秀美,其藝術風格與當時的青銅器、漆器等工藝品風格相互呼應,共同體現了漢代藝術的特色。
3、南陽漢畫像石風格粗獷豪放,不拘泥形象的細節特征,多借助于石材的天然肌理來表現,具有行草書法的筆法特征,輪廓多為圓弧曲線,展現出濃郁的楚文化風韻。
4、漢畫像石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狀況、風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 畫像磚,反映漢代農業、副業、手工業和商業的;表現墓主身份和經歷的;表現當時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表現墓主享樂生活的;表現當時神話傳說和迷信思想的等題材。
5、漢畫像石的題材廣泛,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狀況、風土民情、典章制度和宗教信仰。畫像磚則包括描繪農業、副業、手工業和商業的場景,展現墓主身份和經歷的圖像,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內容,表現墓主享樂生活的場景,以及展現當時神話傳說和迷信思想的形象。
6、基本紋飾有車騎狩獵、宴樂百戲、神仙羽人、飛禽、鴻雁、虎豹馬鹿、四靈四神、吉祥文字、亭臺樓閣、植物花草等。構圖飽滿充實、靈活自由,多采用水平線、垂直線和斜直線分割經營畫面。形象多以影像為主,簡潔明確,細節刻畫不多,以粗獷洗練取勝。
什么是畫像磚和畫像石?其分布情況如何?列舉代表性地區的畫像磚(石...
1、畫像石是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圖像的石刻藝術,盛行于西漢至唐,多見于墓室、祠堂,在雕刻手法上與畫像磚相似,有陰線刻、淺浮雕和凹雕等。主要分布在山東、四川岷江流域、河南南陽、山西、陜西、江蘇、安徽等地。
2、畫像石和畫像磚是漢代具有特色的美術品,主要流行于東漢時代。畫像石主要發現山東西部和南部,江蘇北部,河南南陽地區, 陜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畫像磚主要集中四川地區。不同地區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所描繪的題材內容與墓室壁畫大致相同,因地區不同有著鮮明的地方風格。
3、分布地區 畫像石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陽、鄂北地區,山東、蘇北、皖北地區,四川地區,陜北、晉西北地區。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豐臺,浙江杭州,陜西邠縣也有發現。畫像磚則以四川地區和河南地區最為著名。 題材范圍 漢畫像石的題材廣泛,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狀況、風土民情、典章制度和宗教信仰。
4、全國現已出土數千計的畫像石和畫像磚,這都是在秦漢厚葬的風氣下產生的。發現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山東南部西部、河南南陽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蘇北部,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的富庶之鄉。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出土最多,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廣大地區,尤以河南和四川兩省出土最多。